中誠拍賣

  • 中誠2019年春季拍賣「現代與當代藝術」
    • 文件下載

    191

    趙無極

    23.4.79

    1979

    油彩 畫布
    65x54cm

    簽名:無極 ZAO 背面簽名:ZAO WOU-KI 23.4.79

    預估價 TWD 18,000,000-28,000,000
    USD 582,900-906,700
    HKD 0-0

    成交價 TWD 24,000,000
    USD 764,331
    HKD 6,030,151

附趙無極親簽作品照片

來源:

圖錄:《ZAO WOU-KI》,Editions Cercle D’Art出版社,法國,1986年,第349頁,圖517

展覽:

作品備註:

「我認為所有畫家的創作對於其自身來說都是真實的,他們的創作對於別人來說才是抽象的。」
──趙無極

1921年出生的趙無極,2013年逝世,畢業於杭州藝專,1948年遠赴巴黎,遊於藝更結交不少藝術界文人雅士,包括詩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藝術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哈同(Hans Hartung)、法蘭西斯(Sam Francis)、布倫姆(Norman Blum)、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建築師貝聿銘……等,大半輩子的生命時光深入於巴黎藝術圈,與巴黎結下不解之緣。趙無極以東方寫意與西方抽象聞名於國際,1994年曾獲頒日本皇室大獎「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1993年更獲得法蘭西學院美術院士的最高榮耀。同時,遍佈全球超過20個國家的150多個公共館藏,紐約現代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和泰特現代美術館等大型博物館,皆將他的畫作納入永久館藏。在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史中,趙無極亦被視為現代藝術發展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

縱觀趙無極長達七十年的繪畫歷程,曾出現兩次關鍵性的轉折:一為1950年代中期的甲骨文時期可說是其最重要的轉捩點之一,開啟了1960年代狂草時期的完全抽象線條表現;二為1973年重拾水墨創作,真正回歸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含蓄內斂的哲學思想與宇宙觀,對於此一空靈時期的轉變,趙無極曾自述:「如果說我的整個藝術修養中有無可否認的中國影響,我也必須說明,我的真正人格,是隨著重新發現中國而晉於成熟。」(袁德星著,《趙無極》,源成出版有限公司,臺北,1980年,頁13)核心理念上的根本性轉換,促使他創作進一步的變革。美國紐約大學美術史講座教授喬迅(Jonathan Hay),曾為趙無極2003年紐約個展目錄寫過一篇評論文章,也提及畫家後期油畫作品的轉變:「1979年前後趙無極完全捨棄早年的方法,全心投入1970年代有些重要作品即已勾勒出的新風格走向,這樣的轉變延續了十年,達到一種優雅的狀態:卸下急躁,創造出更強勁『繪畫骨法』(中國書畫用詞)的筆勢特質,光線從無窮溫柔底處慢慢湧現擴大,將黑暗圍繞,某種圖誌形式開啟了寂靜與靜默。」

相對於1960年代狂草時期作品裡的激烈筆觸、充滿力道和動勢的磅礡畫面,1970年代中期以後,趙無極仍以宇宙、空間、動勢為主題,揮灑快速而銳利的筆觸消失於畫面中,取而代之的是迷濛暈染的水墨意味,乃至留白與淡彩的空靈感,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風景的意涵。趙無極此時期的作品,色彩更顯豔麗明亮,且側重對空間與光線的追求。以水墨畫的方式處理油彩顏料,並在油彩摻和大量松節油,豐富質材的暈染效果,並使「虛」和「實」之間保留更多緩衝的區域,色彩變化富有大量霧氣氤氳、煙嵐繚繞之態。畫面經常性留出大片的白或僅著淡彩,中央以虛空之漩渦形象呈現,色彩和形象環繞邊緣或四角,呈現「空靈」、「純淨」的美感境界,且意欲將觀者的目光吸引前往繪畫宇宙的中心,如藝術家曾說的「在大片空白中找到休息,在大塊的色彩中重得安寧與清靜。」以「線」為主的建構轉為以「面」經營畫面空間,趙無極渴望創造「虛實節奏」、「不斷移動」、「輕重有致」的抽象語彙,不禁令人聯想起流行於1960年代的極簡藝術(Minimal Art)。

1979年創作的《23.4.79》中,畫面以詩意般的橫向三段式的空間為構圖,在濃淡相間的綠色調中帶以褐灰色的色層變化,令人聯想到傳統風景畫中層疊綿延的山巒和蓊鬱樹林。上層水平刷揉晨曦般的鵝黃淡彩形塑明亮、無限廣闊空間之感,中層以乾擦、流淌等技法交錯灰階色彩,上下渲染的混合過渡色調使其逐漸隱淡於大氣之中,下層黑綠調筆觸細密交織,似機匍匐向上擴散,與上中景的虛白空間產生強烈對比,一動一靜,虛實之間相互映襯,同時暗喻了沉潛積蓄的力量,潛藏於山水實景中的風雲氣韻,成為其自身對於大自然整體面貌的感知與呈現,趙無極曾自言:「我看到空間在筆下誕生,隨著我的遐思而成形、而遁逸,一種輕快感蔓延開來─運筆輕快,色彩輕快,時間也輕快地流逝。」《23.4.79》彷佛帶領觀者回到盤古太初,感受能量翻騰、萬物於混沌之中,生命與光彩慢慢湧現的偉大情景,說明藝術家在70年代以後的創作進一步超脫於「形似」、「具象」、「模擬自然」的範式,原本濃稠具速度感的銳利筆觸,隨著他對於色彩的精確掌握與技法的高度純熟,更深入表現潛藏於宇宙風景之中、更為抽象的空間、動勢、生機及氣韻。

法國前總理暨詩人、藝評家德維爾潘曾如此形容趙無極的創作:「趙無極的畫充滿激情。它是一種魔附,某類與世界的溝通,靈魂與物質的一個不凡結合。在他的畫裡,創造力與生活本身從不分開。畫裡外交織著相關經歷,它們相互穿插,相互滲透,但從不融為一體。觀眾被緊緊地攫住了。他得爭取自己的自由,在色彩的角鬥場裡掙扎,然後像在洪水中得救那樣,以全新的面貌浮現。」(摘錄自德維爾潘著〈在光線的迷宮中〉(Dans le labyrinthe des lumieres),《趙無極》,香港季豐美術出版社出版,2010,頁37)趙無極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於他個人於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浪潮中展開的獨特風格,更在於他對中國山水美學的深刻洞見與創造性詮釋;他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留下了豐碩的精彩作品,見證著一個堅定不懈、不斷追求超越的藝術生命,更體現了中西美學融合的這條艱難的探索之路,最終如何地引領一名藝術家回歸內在本源,而尋得圓滿。

View More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