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拍賣

  • 中誠2017年春季拍賣「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 文件下載

    176

    楊識宏

    意象的排索 II

    1982

    炭筆 壓克力 畫布
    152x198cm

    預估價 TWD 1,600,000-2,000,000
    USD 52,700-65,900
    HKD 0-0

    成交價 TWD 1,800,000
    USD 60,403
    HKD 485,175

來源:

圖錄:圖錄: 《象由心生─楊識宏作品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台北,2004年,第151頁 《楊識宏1967-2014》,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臺灣台北,2014年,第133頁

展覽:

作品備註:

啟發於梵谷傳記而受感動並以藝術家為職志的楊識宏,於八零年代初到紐約,歷經迥異文化的接觸與洗禮,以新表現主義、及帶有浪漫與象徵主義的後現代繪畫語言,征服當時西方藝壇,成為第一位成功進入畫廊體系的華人藝術家,可謂東方的馬可波羅。楊識宏自述道:「如論及表現的形式,我的作品基本樣式是具有影像蒙太奇或意象的集錦的傾向。」而圍繞著人的主題思考開展,有感現代社會科技快速發達,機械與物質文明滲透進生活,其新表現主義時期的作品意象重疊,與圖象暗喻及並置呈現,數字符號列式綴於畫面當中,藝術家採取一種淡然靜觀的姿態,無聲地對現代生活場域加以刻印與銘記,冷靜檢視物質與精神之間排徊的生存意義。

楊識宏於東方淵遠流長的美學與西方現代文化思潮中逡巡,執筆作畫、執筆撰文,涵蓋廣泛的藝術領域,思索東西方美學在本質與藝術思想的相異處,置身科學為思想主軸與現代文化融爐的紐約,交會激盪下排列意象集錦的拼圖,構成《意象的排索 II》,將自身多元生命經驗重新分解成各種圖像元素,攙雜具有象徵性的具象物質與符號,重構羅列於畫面上。

陳長華在探訪楊識宏後有所感觸記錄道,「他的畫無聲的展現人類生死和都市人的苦悶,糾纏的現代生活理念,經由攝影、印刷和一些敏感的媒介組合。顏料在他情感理溶化,形體超越現實。」

濃烈的敘事奇想,簡約提煉後生活物件的陳置,對於文明與生活的哲思,融入對現代社會的符碼與意象,《意象的排索 II》繪於旅美初期的1982年,楊識宏於畫布列出解析概括性生活所見所思意象,色塊的拼接與混搭的強烈呈現驚異的視覺衝擊,將日常生活的物件圖像進行排索和併置,讓畫面呈現彷彿拼圖的排列般,按圖索驥的意象紛程,使觀者於加減的圖像中尋覓可能的含意。楊識宏藉由重構的點、線、擴及面的延展意象,於色塊間真實與記憶在時空的交錯中激盪迸發,轉譯與增生無窮的敘事想像,在畫面訴說圖像邏輯與社會價值的批判與反思中,拼接縫合於色彩的塗布演繹間,強烈而大膽的表彰屬於藝術家的獨特自我風格。

「意象」(image),原為一個心理學名詞,為在心靈上再現或記憶的「心靈現象」,後為文學批評援用,指藝術媒介所表現的心理上的圖畫。「意象」是藝術的本體,作為動機的心理意緒,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的核心內容,是反映在作品裡的藝術家的心靈。因此「意」是創作者構思之「意」,它包括創作者的情感、想像、理智等多方面因素,即為創作者有感於物的創作過程。奚淞即道:「對楊識宏來說,每幅畫都是一個故事,裡面可能是歷史、可能是生死輪迴,或者是現代的疏離與溝通。他毫不膽怯地將各種互相牽連呼應的題材儘可能地放進同一幅畫布裡面去,而到達飽和狀態。」

為人所熟知的「後現代主義」一詞即出自楊識宏的譯筆,1981年起於創作和撰述中對歐美現代美術新潮的引介,並定期發表文章,在當時的思潮席捲下,知識份子無不進行意識形態的反思,對於現代主義的崩解和文化的思索與辯證,以繪畫拆解種種元素和造型的重組,延伸出「文明考古時期」作品情境表現,濃黑的線條勾勒出物項的輪廓,普普式的剪輯出多元的解讀意趣,在藝術家生命之中艱苦創作與埋首書卷的潛心修行時期,藝術種子最終得以在文化養分中開出燦豔的花朵,結碩豐滿的創作果實,自學生時期由「自我」出發,在台北進入對「社會」的思考,追尋放眼展望「文化」的探索,在象徵(symbol)、隱喻(metaphor)、寓言(allegory)的回歸中,在+物質-傳統x文化÷生活,經過換算之後的真實:「人」與「文化」新表現主義作品,是藝術家終極的關懷,為人生而藝術,對於人類命運的走向感懷與傷逝,融入哲學與藝術多重對話,賦予精神層面光譜的超越性,在觀者與情境的交會中,看見形塑當下的感悟與視角,將創作帶入更多樣與自我的表達。

View More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