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拍賣

中誠2023年秋季拍賣「現代與當代藝術」 即將於 微風南山 藝文中心 盛大開槌

    • of 38 lots
    • 文件下載

    150

    李真

    大士騎龍

    2001

    銅雕 限量8件
    93.5 x 77 x 112.5 cm

    雕刻簽名:2001 Li Chen 跟版數 雕刻鈐印:李真

    預估價 TWD 11,000,000-15,000,000
    USD 345,400-471,000
    HKD 0-0

    成交價 TWD 0
    USD 0
    HKD 0

附畫廊開立之原作保證書

來源:

圖錄:1. 《1992-2002李真雕塑》,亞洲藝術中心,台灣 台北,2004年,第82-83頁 2.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 - 李真:虛空的能量》,亞洲藝術中心,台灣 台北,2007年,第118-129頁、第219頁 3. 《李真:中國美術館個展 - 尋找精神的空間》,亞洲藝術中心,台灣 台北,2008年,第50-57頁、封底 4.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10年,第94-103頁(彩色圖版);第183頁(黑白圖版) (另一版次) 5. 《大氣 - 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亞洲藝術中心,台灣 台北,2011年,第59頁、第78-79頁 (另一版次)

展覽:1. 「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 - 李真:虛空的能量」,義大利 威尼斯,2007年6月8日至11月21日 2. 「李真:尋找精神的空間」,中國美術館,中國 北京,2008年4月29日至5月11日 3. 「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09年9月17日至12月9日 (另一版次) 4. 「大氣 - 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紀念堂,台灣 台北,2011年11月6日至12月4日 (另一版次) 5. 「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凡登廣場,法國 巴黎,2013年9月2日至29日 (另一版次)

作品備註:

來自雲林的銅雕藝術家李真,一九六三年出生於以裝潢建材行為業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各式材料已有多樣的認識基礎,早期並沒有太多對創作的意圖和想法,只是循著家中的環境,協助家業。後來,因緣際會下,進入傳統佛像的雕刻業,並以此業維生數年。在執業期間,因為傳統佛像的普遍需求,不同的佛像中都有因循的規則要配合,長久下來,李真發現自己更想要嘗試創作,而不是全然走前人走過的路。初嘗試下,帶著過去積累的一切,李真試圖傳達的想法催生出《水月觀音》,李真擅長的輕盈感、圓融且充滿溫暖的雕塑風格,已見開端,《水月觀音》恰到好處的融合了傳統與創新,不只撼動傳統佛像雕塑的世界,並引起仿效,也開拓了國內外藝術圈對佛雕的理解。從此以後,李真便開始了一系列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佛家與道家思想的銅雕創作,並在世界各處嶄露頭角。

李真在創作初期經過大量攝取佛道學經典,觀摩博物館或古蹟裡的佛像,在藝術作品的追求上,他通過雕塑傳達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精神與內涵,展現質樸素簡的個人風格。二〇〇一年的作品《大士騎龍》可視為李真創作的代表力作,它是一九九九年《大士》的創作延伸,原型則來自佛教觀音大士,而其大願為救度世間一切苦難眾生、素以慈悲為懷之形象示向眾生,李真則是以「圓滿」之姿重新詮釋,其大士,左手持甘露淨瓶、右手印相施依印,雙臂不遺展開,胸懷遼闊穩立天地,呈飽滿之圓月襯出深而多層的墨漆能一展海納一切世間業力之態勢,首向下垂簾俯視而雙眼平靜閉合,心念大願傾聽世間、內觀慈悲嘴角淡抹一笑又得莊嚴之相。

御駕神龍,奔於滔天之觀音大士形象,源自民間洪流旱災背景下,釋迦如來請觀音大士前往佈法,故喚地龍化作蓮台為其護法渡洋而去,信徒們識見大士騎龍化身寶相後供奉而尊為龍頭觀音,並列為觀音三十三之二應化身- 「辟支佛身」,而龍的形象相傳甚多,在李真所塑之龍則以足踏於龍珠、爪融處亦形蓮花、造形與空間互會成祥雲,寓奔騰天火之上,配上豐盈之軀、背如玄武龜甲般的現代造型賦予堅實孔武的活力,龍顔則敦厚沉穩,觀凝八方,在三維形式下卻兼具活潑生動不流於過度攏沉嚴肅,側則如「鼎」般屹立於地。隨同傳頌觀音大士無邊功德,樂於為民消災解厄,庇佑衆生安居樂業的美善。

作品還能見李真洞悉佛理經典,從內在向外訴諸塑形的轉合,讓作品脫離經典傳說既有的框架,最終「以型化形」、「以形述型」更能形容李真作品達到的境界,大士與龍和諧一體精髓,「淨化」、「施善」、「包容」也不再僅是一種宗教語境的依附,更是一種深入而中性的靈性能量傳遞,令人體會一種安穩撫慰、平靜安定。

運用內斂沉穩的思維,賦予以純真、圓融、智慧的當代形象化身。李真以「虛空」爲其重要的創作美學概念,「空」與「虛」是中國文化中佛學及道學的重要思想,佛學中的「空」并不是代表沒有,而是代表一個巨大寂靜的生滅智慧境界。因此李真淬煉了繁複精細的木雕工法,以簡代繁,將渾圓的造型綫條提升至心靈層面的精神依托,用積累多年的禪思冥想刻畫出屬於當前時代精神的暖心創作,不僅升華了藝術創作的美學概念,更將美學延伸至人性純真的善美圓融,因此其作品,實體之中灌入的是一種精神之氣的虛空,用誇張、通體漆黑懾人的物質精神,內其傳達的確是天真爛漫、喜悅滿足的精神概念。正因如此,即便他的作品體看似體積碩大,却不顯笨重壓迫,猶如飄浮於空中,及人一種「既重又輕」的感官體驗,實乃精神與物質能量完美結合之典範。

View More Works